快速导航

留言反馈
当前位置:首页 >> 病虫害诊断技术 >> 详细信息

信息动态


测试玉米

发布人:【zq】   发布日期:2015-08-03  
1.粗缩病
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,发病后,植株矮化,叶色浓绿,节间缩短,基本上不能抽穗,因此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,许多地块绝产失收。
粗缩病综合防治:
1)选用抗耐病品种
目前没有发现对粗缩病免疫的品种,抗病品种也少,生产上有较耐病的品种,可选择使用。鲁单50、农大108、山农3号等对粗缩病抗性较强。
2)调整播种期和耕作方式
调整播期,适期播种,避开5月中下旬灰飞虱传毒高峰。山东春玉米应在4月中旬以前播完,夏玉米应在5月底到6月上旬播种,改套种为夏直播,清除地头、地边杂草,减少侵染来源。对早播玉米发病重的,应尽快拔除改种,发病轻的地块应结合间苗拔除病苗,并加大肥水,使苗生长健壮,增强抗病性,减轻发病。
3)药剂防治
吡虫啉对灰飞虱有十分突出的防治效果,使用含有该药剂的玉米种衣剂处理种子,是控制幼苗期灰飞虱危害,防治粗缩病传播的有效措施。常用的种衣剂有5.4%吡·戊玉米种衣剂或含有吡虫啉的其它种衣剂.
未包衣处理的玉米种子,如果是麦套玉米,在小麦收割后对玉米苗立即喷洒吡虫啉或啶虫脒,包括田间、地头的杂草也要均匀喷洒药剂,有效控制灰飞虱,防止病毒的再传播。
2. 玉米大(小)斑病
玉米大(小)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。20世纪70-80年代,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应用,大(小)斑病基本得到控制。目前,由于病原菌小种的演变,加上生产中推广的某些骨干自交系较感染大(小)斑病,使大(小)斑病在某些区域不同程度发生,尤其是制种田。
玉米大(小)斑病综合防治措施
防治策略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,加强栽培管理,及时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。
药剂防治:目前,防治大(小)斑病常用药剂有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隔5~7d喷一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
3.玉米丝黑穗病
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、哑玉米,是一种苗期侵染、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的一个重要病害。
综合防治措施
(1)种植抗病品种: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根本措施。
(2)种子处理:采用种子包衣技术,是有效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常用的高效、低毒玉米种衣剂有5.4%吡·戊悬浮种衣剂、20.3%毒·福·戊悬浮种衣剂等,种衣剂中含有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高效药剂—戊唑醇,对该病害有突出的控制效果;如果种子未进行包衣处理,也可使用戊唑醇、福美双、三唑酮(粉锈宁)等药剂拌种处理,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。

技术支持: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.